梁实秋向舒新城推荐赵少侯的译作
梁实秋与赵少侯同为外语系的教授,共事四年,感情笃深。在梁实秋的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赵少侯。梁实秋是美食家,好“口腹之欲”,位于青岛鱼山路7号的寓所中,经常高朋满座,常去的就有这位法语教授赵少侯。梁实秋喜欢吃烤羊肉,并特意在北平定做了一个烤肉的支子,离开青岛时,他把心爱的支子送给赵少侯了。
赵少侯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在山大开始发表译作,尤以五十年代的成果最为丰硕。他的译作除了一些长篇小说和莫里哀的剧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篇小说居多,其中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选译了二十二篇,它们基本上都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
这个时期,赵少侯翻译出版了《迷眼的沙子》《山大王》和《恨世者》等作品,这应该是他从事翻译工作以来的第一批作品。梁实秋为了赵译《恨世者》得以顺利出版,于1933年致函出版家舒新城先生:
新城先生:
兹另包挂号寄上赵少侯先生的译《恨世者》一稿。赵君系数校法文教授,文学造诣颇深,在新月曾刊《迷眼的沙子》一册,在商务曾印《山大王》-册,均蒙好誉。彼现因需款,欲将此稿售与贵店。如蒙接收,可在明年贵店出版之《大中华杂志》逐期刊载,可印单本,作为世界名著丛书之一。此稿经弟校阅无讹,可为担保。稿费多少悉听酌裁,乞勿却为祷。
即侯
大安
弟梁实秋拜启十二月十七日
《恨世者》于1934年由正中书局出版,成为赵少侯早期的一部重要译著。
《避暑录话》十二文友之一
青岛是避暑圣地。在20世纪30年代,每到夏季,国内不少作家、学者在青岛相聚。1935年夏,借避暑的机缘,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老舍、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洪深、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等12位“相识的人”。在《青岛民报》上合办副刊《避暑录话》。《避暑录话》从1935年7月14日创刊,至9月15日休刊,每周一期,一共出了10期。
这“十二个文人,作风不同,情调不同;见解不同,立场不同;其说话的方式,更是不同”,但他们在一点上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爱好文艺的人;他们都能看清,文艺是和政治、法律、宗教等,同样是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他们不能‘自甘菲薄’;他们要和政治家的发施威权一样,发施所谓文艺者的威权”。大体相近的生活态度让这些作家聚集在一起,以《避暑录话》为文化平台,表达他们的初衷:“我们避暑不是纳凉,而是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
赵少侯作为《避暑录话》的参与者,发表的文章并不多。据查,他在7月14日第一期上发表《无题》;在8月18日第六期上发表《旧都避暑记》;在8月26日第七期发表《傻瓜》;在9月8日第九期发表《古都避暑记(续)》。
赵少侯主要文学成绩是翻译,但也有法语研究和文学评论文章。在1934年的山大《文史丛刊》上,发表《Anatole France Dehgure》。赵少侯作为老舍的朋友,对他的幽默文章大加赞赏,曾撰写过一篇《论老舍的幽默与写实艺术》(刊1935年9月31日天津《大公报》)文章,在分析老舍的《离婚》时,认为该作品表现了“迁都后北平社会情形和心理”。这已经初步涉及地域文学的风格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指出:老舍“是能找到一些沉痛的故事作书的骨干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老舍幽默的内核之所在——与他的故事普遍具有的悲剧倾向。
——选自《斯文一脉》,77779193永利官网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原刊于《77779193永利官网报》2009年6月24日第1758期